close
爭辯 《吉林報告》,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近日《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一經發出,媒體上立刻引發瞭一場大討論。截至到8月30日,包括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系副教授劉學文等在內的多位專傢加入到這場討論中,而對於各位專傢提出的問題,林毅夫團隊也給予瞭回應。思客認真梳理瞭這場爭議的幾個核心議題,以饗讀者。
?
林毅夫團隊開出“吉林藥方”?
8月21日,《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在吉林長春正式發佈。
針對“如何振興東北經濟”,經濟學傢林毅夫近日開出一劑藥方:吉林省轉型輕紡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重工業繼續發展。
點擊圖片,查看完整報告圖解
?
質疑一:東北適合輕工業發展嗎??
8月23日,原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撰文質疑林毅夫團隊“揚長補短”的戰略建議,他認為東北並不是輕工業適宜的轉移目的地。他這樣說道:
孫建波:
東北地區需要發展優勢產業,而不是發展弱勢產業。現在已經處於21世紀,輕紡等輕工業在我國江浙等地已經有很好的基礎,這些對於東北是弱勢產業,東北再發展這些產業,必然成本更高,競爭力更弱。此外,如果東北地區發展輕紡等產業成本過高的話,勢必要依靠政府補貼。如果進行補貼的話,實際上也是把資源用在瞭不該用的地方,影響優勢產業的發展。在我看來,東北還是應該將優勢產業做強。
?
回應:吉林繞不過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發展階段?
當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副教授、博導王勇於朋友圈對此進行回應,他提出吉林具備發展現代輕工業的稟賦優勢。
王勇:
之所以我們提出吉林要發展勞動相對密集型的產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立足點是要素稟賦結構。吉林制造業所占就業比重才5%左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出口比例也非常低,大量勞動力還在農業上,但是吉林發展的思路卻沒有認識到這樣的稟賦結構。
從數據上看,過去幾年,吉林的輕工業,比如從浙江大唐轉移過去的遼源襪業就發展得非常好。而且,我們提出要發展的是現代輕紡工業,有“現代”二字,因此發展中並不拒絕對適宜進步技術的吸收和對高附加值的追求。
?
同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課題研究執行負責人付才輝也撰寫文章,反駁瞭孫建波的觀點。他提出,適齡勞動人口、農村人口比重較大,這樣省情的吉林省,是繞不過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階段的。
靜電機 付才輝:
擁有超過一億人口的東北地區,不同於一個區縣市的情況。以重化工為主導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非常弱,為瞭解決就業利用勞動力資源稟賦,目前吉林省就需要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隻要通過改善發展符合潛在比較優勢產業的軟硬基礎設施,降低交易費用,就可以“使短板變長”。
?
質疑二:隻談發展,不談改革,很難讓經濟可持續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提出,《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中,基本沒有強調改革體制機制的問題,如果隻談發展,不談改革和治理,是很難讓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的。
田國強:
既然是產業政策方面的建議,那應該是在說要由政府來主導。
不像個人和民企決策,提出具體產業政策,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政府政策一旦出錯,其影響是全面和長遠的。所以,應該有風險意識和防火墻意識,讓政府盡量減少在經濟活動中的風險。
同時,《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中,基本沒有強調改革,體制機制的問題,如果隻談發展,不談改革和治理,是很難讓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的。
?
與田國強的觀點類似,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員張躍文也指出,吉林經濟問題源於非經濟因素,需要政府通過“自我改革”為區域發展添加活力。
張躍文:
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讓關鍵生產要素有效結合並且發揮效益的土壤和環境,吉林經濟問題源於非經濟因素。政府作為積極行動的主體,在吉林經濟振興中需要發揮更主動的作用。這種作用不是要政府拿多少錢來辦企業,也不是僅僅讓政府出臺多少政策減稅降費。而是請政府加快“自我改革”,為企業和創業者松綁,為社會保障兜底,主動減政放權,裁減機構和冗員。
?
回應:要結合產業發展,討論制度改革的針對性舉措?
8月29日課題組成員惠利撰寫文章指出,認為報告沒有論述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觀點,可能存在一定的誤讀。
惠利:
體制機制問題的確存在,需要不斷深化改革,但指望體制機制改革,產業就會自發升級,不符合經驗事實,有待商榷。
至於上海財經大學田國強教授認為報告沒有論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的問題,可能其存在一定的誤讀。事實上,我們在報告裡專列一章來說明“助推五大產業集群譜系壯大的五大推手”,從企業培育、招商引資、投融資與產業引導基金、要素聚集與雙創、宣傳推廣與跨區域合作五個方面來促進企業培育和產業發展,就是為瞭給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我們主張結合具體的產業發展來討論對應的制度改革的針對性舉措。
?
質疑三:防止技術人員流失比“揚長補短”更關鍵?
8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發表長文,提出東北如果不先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優化經濟結構就是空談。
張可雲:
吉林所在的東北地區而言,經濟結構並不是振興的關鍵癥結。最值得註意的蕭條病病癥是技術人員的大量外流。這種技術人員的流失導致老工業基地大出血。大出血不止,優化經濟結構就是空談。由此可見,防止人口特別是技術人員流失比經濟結構“揚長補短”更為關鍵。
?
回應:吉林想要留住人除油煙機才,就需要促進產業發展?
課題組成員惠利指出,一個地區不適合生存發展和人才“想留不能留”是有區別的,吉林想要留住人才,就需要采取大量措施促進產業發展,讓人們看得到在當地尋求職業發展的機會。
惠利:
勞動力大規模背井離鄉地單向流動,主要是因為在本地沒有足夠好足夠多的產業可以吸納這些勞動力。而現有的產業不能提供一定的“就業安全度”,因此又出現瞭為大多數人所詬病的“一編難求”、擠破頭皮考公務員等現象。另一方面,健康的產業體系未形成,看看那些人口凈流入地區(如重慶、杭州、武漢等城市),並不是沒有體制機制問題,而是采取瞭大量措施促進產業發展,使得人們看得到在當地尋求職業發展的機會。
?
質疑四:新結構經濟學並不適合分析東北發展的短板?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在長文中表示,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的方法並不適用於區域發展。
張可雲:
林教授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的增長甄別與因勢利導不適合分析地區發展的短板。原因在於,這一分析方法強調的主要是微觀企業層面與區域內稟賦的分析,而確定區域發展方向是一個戰略分析,這種分析需要在超越區域本身的地理界限的大范圍區域空間尺度展開。合理的區域發展戰略設計雖然重視區域內部要素稟賦,但外部機遇的把握比內部稟賦分析重要得多。
?
回應:林毅夫首發聲——理論不用來指導實踐,就永遠不會被驗證?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回應這一問題,他認為理論從實踐中來,也要到實踐中去,隻有反復實踐和認識,才能使社會科學的知識真能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標。
林毅夫:
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尚在幼年時期,大多總結於發達國傢的經驗,而發達國傢的條件和發展中、轉型中國傢大多不同,因此套用發達國傢的主流理論,難免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遺憾。
但是,一個理論如果不用來指導實踐,就永遠不會被驗證,難於不斷完善。所以,為瞭達到“知成一體”的目標,我強調理論從實踐來,也要到實踐中去。在實踐過程中,如果其結果不能論證,就要根據新的認識,來完善認知,並以新知來指導下一步的實踐。隻有這樣的反復實踐和認識,才能使社會科學的知識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標,就像要學會遊泳,就隻能到遊泳池、河裡、湖裡、海裡去學,不能紙上談兵。
?
質疑五:西方國傢的發展經驗和中國有何不同??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教授李系:
現在的發達國傢過去不也是發展中國傢嗎?絕大部分西方國傢的發展經驗和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情形有什麼不同?而且我們很多經濟研究方法不也來自西方吧?
?
回應:“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要有機結合?
對此,林毅夫回應道,新結構經濟學提倡的是“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兩者的有機結合。
林毅夫:
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都在追趕,不同的地方是美國在建國後開始追趕英國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已經是英國的70%,而二戰後許多發展中國傢開始追趕美國時,其人均GDP隻有美國的5%。
我不贊成直接套用發達國傢的經驗,因為經驗的適用性和理論一樣,決定於其前提條件是否相似。
新結構經濟學提倡的是“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兩者的有機結合,而不是隻強調“有為的政府”而已,遺憾的是許多人在談新結構經濟學時隻提到“有為的政府”,然後其他人就認為新結構經濟學隻主張“有為的政府”並以需要市場的作用,來評論甚至批判新結構經濟學。(編輯:吳亞博、孫惠)
歡迎關註思客微信(sikexh),隨時查看我們的最新消息。
營業用抽油煙機
近日《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一經發出,媒體上立刻引發瞭一場大討論。截至到8月30日,包括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系副教授劉學文等在內的多位專傢加入到這場討論中,而對於各位專傢提出的問題,林毅夫團隊也給予瞭回應。思客認真梳理瞭這場爭議的幾個核心議題,以饗讀者。
?
林毅夫團隊開出“吉林藥方”?
8月21日,《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在吉林長春正式發佈。
針對“如何振興東北經濟”,經濟學傢林毅夫近日開出一劑藥方:吉林省轉型輕紡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重工業繼續發展。
點擊圖片,查看完整報告圖解
?
質疑一:東北適合輕工業發展嗎??
8月23日,原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撰文質疑林毅夫團隊“揚長補短”的戰略建議,他認為東北並不是輕工業適宜的轉移目的地。他這樣說道:
孫建波:
東北地區需要發展優勢產業,而不是發展弱勢產業。現在已經處於21世紀,輕紡等輕工業在我國江浙等地已經有很好的基礎,這些對於東北是弱勢產業,東北再發展這些產業,必然成本更高,競爭力更弱。此外,如果東北地區發展輕紡等產業成本過高的話,勢必要依靠政府補貼。如果進行補貼的話,實際上也是把資源用在瞭不該用的地方,影響優勢產業的發展。在我看來,東北還是應該將優勢產業做強。
?
回應:吉林繞不過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發展階段?
當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副教授、博導王勇於朋友圈對此進行回應,他提出吉林具備發展現代輕工業的稟賦優勢。
王勇:
之所以我們提出吉林要發展勞動相對密集型的產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立足點是要素稟賦結構。吉林制造業所占就業比重才5%左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出口比例也非常低,大量勞動力還在農業上,但是吉林發展的思路卻沒有認識到這樣的稟賦結構。
從數據上看,過去幾年,吉林的輕工業,比如從浙江大唐轉移過去的遼源襪業就發展得非常好。而且,我們提出要發展的是現代輕紡工業,有“現代”二字,因此發展中並不拒絕對適宜進步技術的吸收和對高附加值的追求。
?
同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課題研究執行負責人付才輝也撰寫文章,反駁瞭孫建波的觀點。他提出,適齡勞動人口、農村人口比重較大,這樣省情的吉林省,是繞不過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階段的。
靜電機 付才輝:
擁有超過一億人口的東北地區,不同於一個區縣市的情況。以重化工為主導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非常弱,為瞭解決就業利用勞動力資源稟賦,目前吉林省就需要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隻要通過改善發展符合潛在比較優勢產業的軟硬基礎設施,降低交易費用,就可以“使短板變長”。
?
質疑二:隻談發展,不談改革,很難讓經濟可持續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提出,《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中,基本沒有強調改革體制機制的問題,如果隻談發展,不談改革和治理,是很難讓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的。
田國強:
既然是產業政策方面的建議,那應該是在說要由政府來主導。
不像個人和民企決策,提出具體產業政策,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政府政策一旦出錯,其影響是全面和長遠的。所以,應該有風險意識和防火墻意識,讓政府盡量減少在經濟活動中的風險。
同時,《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中,基本沒有強調改革,體制機制的問題,如果隻談發展,不談改革和治理,是很難讓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的。
?
與田國強的觀點類似,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員張躍文也指出,吉林經濟問題源於非經濟因素,需要政府通過“自我改革”為區域發展添加活力。
張躍文:
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讓關鍵生產要素有效結合並且發揮效益的土壤和環境,吉林經濟問題源於非經濟因素。政府作為積極行動的主體,在吉林經濟振興中需要發揮更主動的作用。這種作用不是要政府拿多少錢來辦企業,也不是僅僅讓政府出臺多少政策減稅降費。而是請政府加快“自我改革”,為企業和創業者松綁,為社會保障兜底,主動減政放權,裁減機構和冗員。
?
回應:要結合產業發展,討論制度改革的針對性舉措?
8月29日課題組成員惠利撰寫文章指出,認為報告沒有論述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觀點,可能存在一定的誤讀。
惠利:
體制機制問題的確存在,需要不斷深化改革,但指望體制機制改革,產業就會自發升級,不符合經驗事實,有待商榷。
至於上海財經大學田國強教授認為報告沒有論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的問題,可能其存在一定的誤讀。事實上,我們在報告裡專列一章來說明“助推五大產業集群譜系壯大的五大推手”,從企業培育、招商引資、投融資與產業引導基金、要素聚集與雙創、宣傳推廣與跨區域合作五個方面來促進企業培育和產業發展,就是為瞭給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我們主張結合具體的產業發展來討論對應的制度改革的針對性舉措。
?
質疑三:防止技術人員流失比“揚長補短”更關鍵?
8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發表長文,提出東北如果不先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優化經濟結構就是空談。
張可雲:
吉林所在的東北地區而言,經濟結構並不是振興的關鍵癥結。最值得註意的蕭條病病癥是技術人員的大量外流。這種技術人員的流失導致老工業基地大出血。大出血不止,優化經濟結構就是空談。由此可見,防止人口特別是技術人員流失比經濟結構“揚長補短”更為關鍵。
?
回應:吉林想要留住人除油煙機才,就需要促進產業發展?
課題組成員惠利指出,一個地區不適合生存發展和人才“想留不能留”是有區別的,吉林想要留住人才,就需要采取大量措施促進產業發展,讓人們看得到在當地尋求職業發展的機會。
惠利:
勞動力大規模背井離鄉地單向流動,主要是因為在本地沒有足夠好足夠多的產業可以吸納這些勞動力。而現有的產業不能提供一定的“就業安全度”,因此又出現瞭為大多數人所詬病的“一編難求”、擠破頭皮考公務員等現象。另一方面,健康的產業體系未形成,看看那些人口凈流入地區(如重慶、杭州、武漢等城市),並不是沒有體制機制問題,而是采取瞭大量措施促進產業發展,使得人們看得到在當地尋求職業發展的機會。
?
質疑四:新結構經濟學並不適合分析東北發展的短板?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在長文中表示,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的方法並不適用於區域發展。
張可雲:
林教授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的增長甄別與因勢利導不適合分析地區發展的短板。原因在於,這一分析方法強調的主要是微觀企業層面與區域內稟賦的分析,而確定區域發展方向是一個戰略分析,這種分析需要在超越區域本身的地理界限的大范圍區域空間尺度展開。合理的區域發展戰略設計雖然重視區域內部要素稟賦,但外部機遇的把握比內部稟賦分析重要得多。
?
回應:林毅夫首發聲——理論不用來指導實踐,就永遠不會被驗證?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回應這一問題,他認為理論從實踐中來,也要到實踐中去,隻有反復實踐和認識,才能使社會科學的知識真能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標。
林毅夫:
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尚在幼年時期,大多總結於發達國傢的經驗,而發達國傢的條件和發展中、轉型中國傢大多不同,因此套用發達國傢的主流理論,難免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遺憾。
但是,一個理論如果不用來指導實踐,就永遠不會被驗證,難於不斷完善。所以,為瞭達到“知成一體”的目標,我強調理論從實踐來,也要到實踐中去。在實踐過程中,如果其結果不能論證,就要根據新的認識,來完善認知,並以新知來指導下一步的實踐。隻有這樣的反復實踐和認識,才能使社會科學的知識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標,就像要學會遊泳,就隻能到遊泳池、河裡、湖裡、海裡去學,不能紙上談兵。
?
質疑五:西方國傢的發展經驗和中國有何不同??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教授李系:
現在的發達國傢過去不也是發展中國傢嗎?絕大部分西方國傢的發展經驗和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情形有什麼不同?而且我們很多經濟研究方法不也來自西方吧?
?
回應:“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要有機結合?
對此,林毅夫回應道,新結構經濟學提倡的是“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兩者的有機結合。
林毅夫:
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都在追趕,不同的地方是美國在建國後開始追趕英國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已經是英國的70%,而二戰後許多發展中國傢開始追趕美國時,其人均GDP隻有美國的5%。
我不贊成直接套用發達國傢的經驗,因為經驗的適用性和理論一樣,決定於其前提條件是否相似。
新結構經濟學提倡的是“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兩者的有機結合,而不是隻強調“有為的政府”而已,遺憾的是許多人在談新結構經濟學時隻提到“有為的政府”,然後其他人就認為新結構經濟學隻主張“有為的政府”並以需要市場的作用,來評論甚至批判新結構經濟學。(編輯:吳亞博、孫惠)
歡迎關註思客微信(sikexh),隨時查看我們的最新消息。
營業用抽油煙機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